土壤仪器网
土壤仪器网拥有最专业的土壤资讯、技术文章、配置清单及土壤仪器信息,致力打造中国土壤仪器优秀品牌!
品牌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行业动态>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http://www.soil17.com  来源:湖州日报 类别: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更新时间:2016-07-22 阅读
为切实保护全市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两区”土壤质量,今年初,我市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保护全市农业‘两区’土壤环境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改善和提升土壤质量定下了三年计划表。”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成立由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等多部门组成的市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土壤污染防治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共同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行动计划以保护和改善农业“两区”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基本摸清了“两区”土壤污染状况及成因,明确了防治工作思路和主要举措。到2017年底,要基本掌握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基本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趋势,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以农业“两区”为重点、覆盖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有序推进农业“两区”污染土壤防治工作。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坚持“属地管理、预防为主、养用结合、统筹兼顾”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协同推进,狠抓基础性工作,落实务实举措,全面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对1044个土壤样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农业“两区”土壤清洁率和尚清洁率达92.1%,总体情况良好。据市农业部门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16万亩,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469.7吨和66.4吨,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摸清家底强化监测加快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壤和空气、水一样,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自然资源。而土壤污染的“家底”是所有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摸底调查,与省农科院数农所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对全市1044个土壤样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到今年上半年先后完成全市农业“两区”土壤重金属点位评价、耕地清洁度综合评价、土壤质量安全等级划区定界建议方案等初步报告。在此基础上,我市计划通过对部分点位超标区域加密取样和共享相关单位已测土壤样品数据,增加样本数量,逐步完善分析报告,全面准确地摸清土壤污染现状。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推开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长兴县作为全省农业“两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县,今年将开展100亩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通过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土壤污染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一批治理技术模式。同时,邀请省土壤污染防治专家来我市指导土壤治理工作,进一步探索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并开展治理技术可行性及科学性评价,选择推广适合我市的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计划将其他县区列为全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单位,年底正式启动,通过早启动、早投入、早研究、早治理,带动全市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今年,我市将全面建设土壤污染动态监测点,计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内设立71个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开展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等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监测;在农业“两区”内建设50个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开展包括灌溉用水、土壤、农产品在内的土壤地力、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的监测。这些动态监测点,作为省市土壤污染监测体系的原始数据采集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准确性、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建后管理的规范性均纳入全市土壤监测点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为建立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打下基础。通过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监测,加强对土壤污染敏感区域污染源的跟踪巡查,利用多层次、多门类的监测手段,推进农田土壤污染环境监测预警工作。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省定农业“两区”土壤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标准,以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为基本平台,定期对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效果开展监测和评价。根据部署,组织开展全市农业“两区”土壤质量安全等级划区定界,对农业“两区”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估,加速土壤防治步伐。
  水旱轮作生态种养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
  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地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和以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试验外,各种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和运用也是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探索实践,我市创新多种农作制度,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10多种生态循环的新型种养模式,成功创建了一批稻鳖共生、稻鳝共生、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新型农作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目前,我市各地农作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吴兴、南浔地区有稻鸭共育、水旱轮作等,安吉作为山区,则有农牧结合新技术,德清、长兴实施了稻菜轮作、鳖稻共生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其中,吴兴区埭溪镇170亩水田上实行山露——水稻轮作耕种模式,不仅成为稳粮增收重要模式,更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每年6月份收割山露后,直接翻耕,土壤非常肥沃,后茬水稻种植不施用任何化肥作为基肥,可以大大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该新型农作制度不仅保证每年的一个季度的粮食生产,又提高了亩均效益(山露亩产量达1.1万斤,每斤0.7元)实现化肥减量和土壤有机质的提升。而安吉正新牧业有限公司则采用养殖的畜粪便制成有机肥,畜尿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应用于农作物种植,形成种植—养殖—种植的循环模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目标。“水旱轮作、稻鳖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综合效益好、低成本、市场风险小的种养模式,农民单家独户就能学能做。”市农作站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不仅有利于利用生物互促、互作、互抑作用,综合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有效控制作物的一些疑难病害,而且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目前,市农业部门加速推广各类新型农作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因地制宜运用农作制度,推动全市粮食生产有序发展,实现稳粮增收。现如今,鱼肥稻香、鳖鲜稻壮,湖州农作物和养殖业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让农民每亩净收入越来越高。
  多措并举源头防控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行动
  在基本摸清农业“两区”土壤质量情况和污染成因的基础上,我市还从源头上进行防控,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通过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沼气工程、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建设,集成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科学规划布局畜禽水产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专项整治,严防饲料、兽药中重金属污染。同时,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和以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的示范推广,扩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新型施肥技术的示范面积和应用面,目前全市已建立10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点和10个以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示范点, 15个以上化肥减量示范方,使农业“两区”肥料施用比例更趋合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五大重点推广技术之一,也是我市农田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重要内容。近日,记者来到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生态农庄的黄妃番茄土水肥协同施肥示范园内,农技人员老周正在操作一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自从果园有了这套‘秘密武器’,不仅节水节肥,还省时省力!”老周边说边做起了演示,只见他轻轻一拧总开关,邻近的微喷设施便喷射出一股股细小的白色水雾。“这略带浑浊的水雾并不是清水,而是集水和肥料于一体的液体水肥。”据介绍,这种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叫水肥一体化,只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肥料按比例溶解在灌溉的水中,搅拌均匀,肥料里的养分就会从管道上的小孔喷出,渗到大棚内的每一株作物。“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节水节肥。”据介绍,除了节水节肥,还能节省劳动力。以200亩的果园为例,现在只需两三个人管理,浇哪块地,就把哪块地边的阀门打开。该技术还可以根据每块地的具体情况来浇水和施肥,避免大面积同时浇灌造成不必要浪费。按照初步测算,与传统灌溉方式和施肥技术相比,实施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技术后的果园每亩地节约水40%左右,节约用肥30%左右,瓜菜年每亩可增加效益1800元。
  接下来,我市将以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目标,继续深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绿肥轮作和新型肥料等项目,加快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试验推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同时,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农药替代等项目,提高农药利用率。今年,我市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8万亩左右,推广应用配方肥为2.48万吨,推进病虫防控体系建设,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8万亩,农药用量减少145吨。预计,到2017年底,农业“两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肥料利用率比2014年提高1%以上;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农业“两区”高效环保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到88%以上。
中国土壤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