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仪器网
土壤仪器网拥有最专业的土壤资讯、技术文章、配置清单及土壤仪器信息,致力打造土壤仪器优秀品牌!
品牌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文章>土壤调控与育种同等重要

土壤调控与育种同等重要

http://www.soil17.com   来源: 农民日报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9-06-11  阅读

      大量投入水肥实现全面高产难以持续。在最近启动“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时,众多专家提出大面积高产高效的新思路———
      要同时实现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就必须走挖掘作物产量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而非大量投入水肥的道路。4月11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启动会上,众多农业领域的科学家提出,通过土壤调控技术实现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大幅增加,和研究高产育种同样重要;以提高土壤基础生产力为核心的土壤调控,是稳定实现大面积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
      专家解释说,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很多,如空气、热量(温度)、光、养分和水分等,除光以外,植物依赖土壤(至少是部分地)获取所有这些因素。土壤调控的核心,是提高土壤基础生产力,通俗地讲,是通过改变作物栽培和水肥调控方式,使施肥、灌溉、供热等更加科学、合理,使植物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养分,提高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一些专家认为,过去单纯讲栽培,而对于土壤、水热等资源利用则考虑过少,这对于建立作物高产模式而言就等于打了“折扣”。在现有基础上,粮食作物能否继续大幅提高单产,尤其是“中产”规模能否稳定增加,对于提高粮食总产意义重大。研究不同区域高产高效的途径,应发掘不同类型土壤的高产“潜力”。

    “作物产量和资源效率能否协同提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资源的矛盾不如发展中国家突出,在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上往往采取效率优先原则,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走高产与高效并重的农业发展道路。”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告诉记者,一方面,我国在小面积上获得的高产、超高产纪录难以重演,更难以在生产中大面积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过多依赖水肥资源投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开展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十分迫切。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8位课题组负责人,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将开展高产高效的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多学科结合的基础研究,建立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途径。
      据了解,按照逐级推进的顺序,项目课题组在第一个实施周期(2009~2013年)内分三个部分进行重点研究。第一部分围绕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的第一步目标,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集中阐明作物四大生产体系(东北春玉米、华北小麦-玉米、南方水稻、西北旱作)当前影响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主控过程,通过栽培和土肥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四大生产体系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条件的、在现有基础上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的技术调控途径。
      项目第二部分在更高的产量和资源效率目标下,揭示作物产量形成、水肥调控和作物在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过程的规律,为调控途径的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作物高产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高产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机理及定量控制,以及水肥高效利用的根-土互作机理研究;针对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索土壤条件和作物吸收土壤中关键养分的过程对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影响与定向调控原理。
      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和资源约束条件,项目第三部分重点探索粮食主产区作物高产高效潜力的区域特征,明确不同区域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资源与技术制约因素及其限制程度;揭示区域关键资源要素间的替代效应,明确技术因素对限制性资源因素的补偿作用以及关键技术优化和资源匹配机制;阐明各区域高产高效潜力挖掘的资源与经济代价,提出不同区域高产高效潜力的实现途径。

中国土壤仪器网】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